《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学习的是“9+几”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20以内不进位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进位加法的起始课。“9+几”的知识还是后续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乃至多位数加法运算的奠基石,学生将第一次接触“凑十”这种计算方法,对他们来说要理解掌握是一个大挑战。在学生运算能力发展过程中,或者说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9+几”作为学生学习的难点,不好掌握。我认为本课难就难在学生对“凑十”法的掌握与运用。有的孩子宁可去掰手指一个一个地数数也不用这个方法。归根结底一是孩子没有体会到“凑十”的方便性和必要性;二是对进位加法的算理不理解,造成了认知盲区。才会觉得没有掰手指直观方便。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时本着以“理”服人的目标从两方面入手展开教学。即:首先让孩子体会“凑十”的优势;然后再在探究算理上下功夫,让孩子心悦诚服地在后续练习中自觉应用,提升运算能力。
一、巧设情境,感知意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体会“凑十”的方便性和必要性,我们的情境设计从复习准备的口算题目开始。以往的教学中往往会在复习阶段设计拆分数(把1个一位数拆分成1和几)和连加(9加1再加1个一位数)的练习。但我们以为这样的练习看似为后续学习计算方法做好了铺垫,但这种方法很可能在学生探究9加几算法时,人为地把他们推进了一个狭隘的思维通道(即一定要把9凑成10) ,在无形中限制了学生思路,不利于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细细想来9加几的算法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的思路——'凑十',即:将9加几转化成10加一个数。所以我们设计复习题时,只复习10加几的口算。让学生体验10加一个数比较简便,从而为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做好铺垫。
其次,我们在探究新知前还安排了一个“取铅笔”的活动,即给学生提供10支一袋和零散的铅笔,要求他们取出十几支铅笔。并重点交流取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感知、体会10加一个数比较简便,为后续的探究算法、理解算理做准备。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学说也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方法、思想不能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更多地是要在数学活动中自己理解、感悟、发展,内化。所以,我们在算法探究环节就先充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学生很活跃出现了数数、摆小棒、拨计数器、画数线等多种多样方法。
这个环节我们给了学生更多的信任,坚持只做观察者,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探索规律,发展思维。
算法多样是对学生思维的“放”,课上到这里还要有一个“收”的重要环节,即:对比算法,小结计算规律,再认识“凑十”。
一年级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比较粗浅,他们往往更关注自主探究的过程,不善于倾听他人,很少对比思考自己与他人方法的异同。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在学生汇报算法后,设计了一个整理的活动,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逐步发现9加几的加法计算规律,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通过本课的教学告诉我们:数的运算的价值追求,除了理解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之外,还应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数学思想和理性精神的培养。由此我们想到如果在对比观察小结计算规律的环节,对9+几的算式做个结构化的展示,会让计算规律更明晰,同时还能渗透有条理思维习惯的养成。这样的课堂更具思维含量,对学生的发展就更有意义。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9、减8的减法基础上创设了跳伞表演这一情景来学习十几减7、减6等数的减法。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活动中,能正确计算十几减7、减6等数的减法,并能简单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倾听的学习习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难点: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具准备:
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新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1.谈话导入。
今天,蓝天白云,天气清凉,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动物们举行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你们想看吗?(生答)现在老师就带小朋友一起来欣赏小动物们的“跳伞表演”
(指向黑板课题:跳伞表演)。请看大屏幕。(出示:从美丽的大森林伸展到蓝蓝的天空,再到陆续飞落的降落伞)
2.学生仔细观察图,提取数学信息。
3.学生汇报:看到了大森林里在举行跳伞表演;天上有红色降落伞是蚂蚁队和*降落伞是蜗牛队在比赛;蚂蚁有11只、蜗牛有7只在比赛;大树上有一些小动物在观看跳伞表演……(师板书:蚂蚁和蜗牛的数目)
4.学生根据刚才说到的数学信息跟同桌提个不一样的数学问题。
5.学生汇报所提问题并尝试解答。
生1:蚂蚁和蜗牛一共有多少只?)
生2:蚂蚁比蜗牛多几只?
6.谁多?(生:蚂蚁多)多几只?(多4只)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11-7=4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解题策略
1.11-7=4的4要怎么算出来的。
(1)教师示范先摆了11个圆片,然后拿走7个,剩下4个。
(2)学生说说教师刚才做的过程。
(3)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拿走7。
(4)学生尝试其他方法来算一算,小组内互相分享方法,比比看哪一组的方法多又对。(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①因为7+4 11,所以11-7 4。(师:看到减法,就马上联想到加法。)
②因为11 10+1可以先算10-7 3再算3+1 4所以11-7 4
③因为7 1+6可以先算11-1 10再算10--6 4所以11-7 4 ……
(6)请几名学生上台讲述以上方法。
设计意图综合学生的发现,将凌乱的知识系统化。
2.小练习
12-6 13-7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说明计算方法。
三、试一试,从中发现规律
1.出示幻灯片:12-7 ,13-7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本子上试一试。
(2)学生做完后反馈,并说说方法。
(3)学生先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减数不变,被减数逐渐增加1,差也会逐渐增加1)
2.幻灯片出示:11-6=,11-7=学生计算观察并说明发现。(被减数不变,减数逐渐增加1差会逐渐减少1。)
3.幻灯片出示:11-2=,12-3=,13-4=学生计算观察并说明发现。(被减数和减数同时逐渐增加1,它们的差不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会有序的观察及归纳总结能力。
四、巩固练习
1.给小动物找家。课本P81,第1题。
(1)生独立完成后,全班反馈。
13-6=7 12-5=7 17-9=8 15-8=7 11-4=7 16-8=8
(2)挑选算式说说计算方法。
2.比比谁算得快。课本P81,做第4题,用最快的速度写出答案,再找出这些算式的规律。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请个别学生说一说。
五、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小伙伴的吗?
板书设计:
跳伞表演
11-7 =4
7+4 =11
10-7 =3 3+1 =4
11-1 =10 10-6 =4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排一排、比一比等活动体会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初步理解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2、使学生探索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用减法来计算。
教学重难点:
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的实际问题。
理解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方法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练习:摘苹果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出示课件:跳伞表演
2、边观察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可以用哪些数字表示?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根据同学们提出的数学问题,将问题进行分类。
4、研究14减几的算式
学生汇报,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方法1:图示:用红圈代表红伞,黄圈代表黄伞,一个一个对齐,求出多出的部分。
方法2:一个一个减,从14当中减去6,还剩8。
方法3:把14拆成10和4
10-6=4 4+4=8
方法4:把6拆成4和2之后再连续减。
14-4=10 10-2=8
6、小结: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策略。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比一比,算一算。(出示教材第10页的习题)
让学生说《左边比右边的多几个或右边的比左边的少几个?列式解答。
2、完成教材第11、12页的“练一练”。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这节课我们在解决跳伞问题中,学习了解决“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知道减法计算,用大数减小数。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时,用减法计算”的算理。
2.理解比较意义下的减法,熟练掌握“十几减9、8、7、6”的退位减法。
3.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
探讨比较意义下的退位减法、准确列式计算。
教学准备:
铅笔,不同颜色的小圆片,课件。
教学环节拟设:
复习检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春天来了,小树都发芽了,花儿也开了,大自然里美极了,小朋友们玩的可开心啦。瞧!天空中怎么也开出了朵朵鲜花呀……
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看一场精彩的跳伞表演。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边观察边思考: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2、提出数学问题:根据你发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红伞比黄伞多几个?蓝伞比红伞少几个?)
三、分析,解决问题
1、一一对应法。
2、直接列算式法。
红伞比黄伞多几个?
14—6 =8(个)
答:红伞比黄伞多8个。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蓝伞比红伞少几个?
4、思考: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5、小结: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
四、举一反三
数一数,做一做
五、拓展探究(我是数学小专家)
老师拿了7个苹果要分给13个小朋友,够分吗?不够缺几个?
六、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跳伞表演
红伞:14个 黄伞:6个 蓝伞:7个
红伞比黄伞多几个?蓝伞比红伞少几个?
14—6 =8(个)14—7 =7(个)
答:红伞比黄伞多8个。答:蓝伞比红伞少7个。
本文来自作者[若波三岁啦]投稿,不代表史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eischool.com/sch/143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史超号的签约作者“若波三岁啦”
本文概览:《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学习的是“9+几”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20以内不进位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
文章不错《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