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英儿》原文如下:
“死了的人是美人”,她说完就照照镜子其实它才七寸大小,我见到c的时候,她的脸上已经没有了笑容。因为事情已经过去多年。我上学时纷纷扬扬的传闻已经归于沉寂。那时我正在b城准备我的博士论文,c和她的丈夫就住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沿树林走上一刻钟。我们在每天散步之余经常来往。
c那时候刚刚开始学习使用电脑打字,我做这方面的论文,无形中也就成了老师。c的丈夫g是个有点奇怪的人,他不论走到哪,都戴着一个烟囱形的帽子,有时还是牛仔布做的,使人想到那是一节裤腿。走到街上总会引起笑声,特别是德国的女孩子,经常会失声大笑起来。
g在b城的时候,算是一位诗人,可是他不参加任何文人雅士的聚会,也不爱看**,几乎没有什么城市人的爱好。我所知道他唯一的爱好是借一块儿磨刀石,给那些有时来看他的朋友磨刀。他一看见那些迟钝的菜刀,就要感叹:“你们这些学工的!”他自称是个木匠,在北京好多大学里干过活,我知道也讲过课。他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好像只上过小学。
他也给我讲过他在草滩上放猪的事,这是他喜欢的事。他是放猪放成诗人的,评论家都这么说。也有另一种说法,说他成为诗人是因为c。c和他原来住在两个城市,他们是在火车上遇见的,后来c花了四年时间,柔和地拒绝他的求婚。这就不免使他变得思情万端,愤世嫉俗起来,写出大量情深意切而又话语颠倒的篇章,从而变成了一个诗歌流派的重要诗人。
后来他的经历变得更加奇怪,如果说早年他的异常经历,历史、时代还要负责任的话(这也是评论家的普遍说法),那么,他后来的经历,简直就无可推倭的要他自己负责了。他在b城令他的朋友们最迷神迷窍的事,是讲他的海岛。他是1988年初在那个岛上登陆的,当时c夫人还带着她才五个月的贝贝。他们在那开始了一种现代的原始生活,喝雨水、锯木柴、烧陶碗、采贝,据说还养鸡。
养鸡、追鸡一节还被一个什么人写了,连照片一起出现在美国电脑网络杂志上,在我的计算机里也出现过。g在b城永远做出一副思乡的样子,不是思念他那个据说有千年文化的古国,而是思念他那个住了五年的小岛。“我真想一抬腿就回去了。”他这样对我说了几次。但是,到了他真正归期来临的时候,他却没有使用那张返程机票,只是在b城搬了个房子。
我去他家的时候,他神色警醒,站在一大堆他乱写乱画的字画中间。我问他:有什么可帮忙的吗?他惊讶地看了我一眼,嘴里含糊地咕噜着:“以后,你们就帮助c吧。”他送给我太太一个石头老虎,又给了我一张他本来准备卖掉的字画。g和c依旧住在b城,但是,却像沉在井里一般,没有了声息。
后来有人说:他们回北京了;又有人说:是去了美国;还有一个模模糊糊最荒诞的传闻出来,说g在岛上有两个妻子,一个是我当年看见的c,一个说是在北京就认识的,写了好几年信,后来也到海岛上去了。他们一起生活。好像g和c都说起一个有着旗人血统的女孩,他们把她叫英儿,脸上带着熟识赞赏的神色。这不大可能。我对那个谈论北京传闻的同学说。
据我了解。他们没有分开过一个月以上。g夫人c是那么欣悦、端庄又讲究体统的人,他们可不是什么现代主义者,很难想象有这样的事情。而且如果g夫人不在家,g就会钻进自己的屋子不出来。g对他的夫人c依赖到了惊人程度。不要说钱、钥匙、证件这样的事情,统归他的夫人掌管,就连他写信,出门找袜子、上衣,也少不了要向他的夫人请教。
《英儿》小说的相关介绍:
《英儿》是顾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唯一的自传体小说作品。这部小说以跳跃的短句、迷离的色彩和喃喃自语的独白,营造了一个远离尘世的童话世界。在小说中,顾城以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男人对女人的神往,以及对单纯、与世隔绝的世界的追求。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顾城作为新时期朦胧诗派代表人物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诗歌和小说创作上的独特风格。
这部小说的原文充分体现了顾城的诗歌才华,以及他对色彩、形象和氛围的独特把握。通过这些富有诗意的文字,顾城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充满梦幻色彩的世界,使读者能够沉浸在他的文字之中,感受到他所追求的纯净和美好。
原文:
当然,陈奂生的这个念头,无关大局,往往蹲在离脑门三四寸的地方,不大跳出来,只是在尴尬时冒一冒尖,让自己存个希望罢了。比如现在上城卖油绳,想着的就只是新帽子。?
尽管放慢脚步,走到县城的时候,还只下午六点不到。他不忙做生意,先就着茶摊,出一分钱买了杯热茶,啃了随身带着当晚餐的几块僵饼,填饱了肚子,然后向火车站走去。
原先只想卖了油绳赚了利润再买帽子,没想到油绳未卖之前商店就要打烊;那么,等到赚了钱,这帽子就得明天才能买了。可自己根本不会在城里住夜,一无亲,二无眷。
时间还早,但既然来了,也就选了一块地方,敞开包裹,亮出商品,摆出摊子来。这时车站上人数不少,但陈奂生知道难得会有顾客,因为这些都是吃饱了晚饭来候车的。
不会买他的油绳,除非小孩嘴馋吵不过,大人才会买。只有火车上下车的旅客到了,生意才会忙起来。他知道九点四十分、十点半,各有一班车到站,这油绳到那时候才能卖掉。
卡在这儿,真叫尴尬。万一严重起来,此地举目无亲,耽误就医吃药,岂不要送掉老命?可又一想,他陈奂生是个堂堂男子汉,一生干净,问心无愧,死了也口限不闭。
活在世上多种几年田,有益无害,完全应该提供宽裕的时间,没有任何匆忙的必要。想到这里,陈奂生高兴起来,他嘴巴干燥,笑不出声,只是两个嘴角,向左右同时嘻开。
露出一个微笑。那扶在椅上的右手,轻轻提了起来,像听到了美妙的乐曲似的,在右腿上赏心地拍了一拍,松松地吐出口气,便一头横躺在椅子上卧倒了。
出处:出自作家高晓声的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高晓生曾在《且说陈奂生》中写道,“写作《陈奂生上城》不是预先有了一个概念,不是为了证实这个概念,而是在生活接触到了一些人和事,有所触发,有所感悟。”
作家在农村生活过二十多年,与农民患难与共,有着一致的情感,而且多年的经验和观察使其对中国农民的性格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这促使他致力于描写和反映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民命运。1980年,他创作发表《陈奂生上城》,进一步探讨解决温饱后农民的精神层面问题。?
具体到《陈奂生上城》的写作,启发高晓声创作灵感的契机同样来源于他的生活经历。高晓声恢复工作后,经常出差,在东道主的热情安排下住进了较好的房间,住一夜要付五六元到七八元不等。
有着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他联想到苏南农民劳动一天通常只有七八角的收入,悬殊实在太大,农民们如果听说他住的房间价格,一定会笑他吹牛。由此,他设想出了让农民住进高级招待所的情节,又想到了他的小说《“漏斗户”主》的主人公陈奂生。
选择陈奂生为主人公,一是因为高已经写过他,能把握得住他的性格;二是《“漏斗户”主》在《钟山》上刊登后,因为印数少,无法为更多读者所熟悉,作家想通过《陈奂生上城》引起读者对《“漏斗户”主》的注意,“救活”《“漏斗户”主》。
本文来自作者[连柯一]投稿,不代表史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eischool.com/sch/3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史超号的签约作者“连柯一”
本文概览:顾城《英儿》原文如下:“死了的人是美人”,她说完就照照镜子其实它才七寸大小,我见到c的时候,她的脸上已经没有了笑容。因为事情已经过去多年。我上学时纷纷扬扬的传闻已经归于沉寂。那...
文章不错《顾城《英儿》原文》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