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员如果从太空中跳下来会有什么后果吗?

宇航员是我们人类当中不论是身体还是知识智慧层面都是非常优秀的,他们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沉着冷静的心理,那么宇航员如果从太空中跳下来会有什么后果吗?后果是什么?宇航员从太空中跳下来不会掉落回地球,仅仅只是会远离原来的太空舱,最终氧气消耗殆尽而死亡,让我们来分析。

宇航员各项指标都是非常好才能够乘坐宇宙飞船飞往太空,在乘坐载人火箭之前都要做充足的准备才能够上天,只有充足的准备才能确保没有故障,没有任何隐患上天。所以说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仅仅只有美国和中国以及俄罗斯,可见其中的科技难度是多么大。宇航员是不能够随意脱离飞船,宇航员的每一次出舱活动都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准备,在地面总指挥中心同意之后才能出舱进行活动。

宇航员如果从太空中跳下来,他们会越来越远离原来的飞船,跳下的速度不足以到达地球,所以宇航员会一直环绕着地球做圆周运动。因为宇航员远离太空舱之后,所携带的氧气含量有限制,当氧气储备消耗殆尽之后宇航员只有等待死亡。在太空当中静静的等待死亡是多么难以想象的事情,所以宇航员的每一次出舱活动都必须要用带子挂好舱外的挂钩点,这个被人们形象称之为?脐带?。

宇航员的初速度是和航天器的速度是一样的,因此不管宇航员怎么往下跳都是不会落入地球,他们仅仅只会远离舱门,然后当氧气消耗完毕之后,等待着航天员只有死亡。所以说航天员的每一次出舱活动都是受到严格的监控,太空深邃的美丽同时也充满了危险,时刻提醒我们要敬畏自然。

神十26日“回家”,宇航员会犯太空病吗?

作为我国登上太空的第一人,回到地球以后,17年不敢再上天,也不再露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因为杨利伟在宇宙航行时,要经历长时间的失重,无法接触到地面,因此回到地面之后,杨利伟对高空产生了一定的恐惧,除此之外,在太空无重力的情况之下,对他的身体产生了一些伤,而且杨利伟年纪也已经大了,不适合在进入太空,因此,以杨利伟现在的身体条件,根本就不适合再次上天。

杨利伟圆满地完成了充满未知的太空任务

众所周知,人类自古以来就有飞上蓝天的梦想,如今我国也可以称得上是航天大国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我们航天事业的发展和英雄的航天人。当我们的第一个人飞向太空的时候,全国都沸腾了。

想必大家对这个人也不陌生吧。作为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实现了我们中国人飞向太空的梦想,这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个重大里程碑。杨利伟最终圆满地完成了充满未知的太空任务,他是我们的航天英雄。

杨利伟的亲身体验让神舟系列飞船后续才得到改进

神舟五号刚升空阶段,杨利伟感受到超重的负荷其实比他在训练时要小,除了有一丝紧张外,身体感觉良好。但当火箭上升到30多公里位置时,气流和空气阻力使火箭急速地振动,这个振动频率恰好和人体器官的固有频率一致,使杨利伟的身体产生共振,同时还需要承受火箭升空带来的6倍重力影响。

要知道一般人承受4倍重力已经相当难受了,杨利伟同时承受6倍重力和共振,用他自传中的话来描述,就是感觉自己的五脏六腑快要碎了,感觉自己要牺牲了。正是有了杨利伟这次亲身实验,神舟系列飞船后续才得到改进,神舟七号飞船上的三位宇航员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在升空阶段几乎感觉不到共振。

除此以外,杨利伟在返回地球途中也遇到了危险,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与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将舷窗周围烧的发红发烫,舷窗外面的耐高温涂层还被烧裂了,让杨利伟误以为是舷窗破裂,心都提到嗓子眼了,返回地球着陆时冲击力太大,嘴角又和话筒撞在了一起,导致嘴角流血

杨利伟回归地球之后退居幕后继续进行航天工作

从古人的嫦娥奔月和后羿射日,我们可以知道很早以前,古人对于太阳和月亮有些很大的好奇心。对于探索太空的奥秘,杨利伟成了我国首位探险者。不仅是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勇士”,更奠定了我国成了世界第三个有自主研发航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样丰功伟绩足以让杨利伟载入史册。所以国家对这位“航天英雄”给予足够强大的保护,而杨利伟也没有退出航空航天的舞台,只是隐居后台,在飞船的研究中发挥自己的一份力。

在杨利伟回归地球之后,他决定功成身退,退居到幕后来继续进行航天工作。毕竟,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上他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想要再一次飞上太空,但是客观条件也不能够允许了,虽然他心中也有那么一丝丝的遗憾,不过他仍然奔走在航天事业的第一线。作为我国第一个登上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航天英雄,而关于杨利伟为什么只执行了一次太空任务之后就没有再次登上太空,这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最为重要的就是出于对杨利伟安全的考虑。

航天员在太空中能做什么,又不能做什么

神十26日“回家”,宇航员会犯太空病吗?回答是肯定的,50%以上的宇航员都会犯太空病,但根据人个体质情况不同表现而各有轻重差异。

太空适应综合征(SAS)或者称太空病会影响过半的宇航员,它主要是由零重力、失重和其它与重力有关的改变所引起的。人进入太空后头几天经常出现的病症,症状与在地面上晕车、晕船和晕机等运动病差不多。如头晕、目眩、脸色苍白、出冷汗、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有的还出现唾液增多、嗳气、嗜睡、头痛和其它神经系统症状。

第一次对太空病的发现

太空适应综合征太空适应综合征也叫航天运动病,最早出现航天运动病症的,是1961年9月苏联第二名上天飞行的航天员格·季托夫。他在绕地球飞行第二圈时开始头晕、恶心和腹部不适。在做头部运动时,这些症状加重。在睡眠后症状减轻。返回地面后症状消失。

据苏联对执行“上升”计划的5名航天员和执行“联盟”计划中的22名航天员的统计,患航天运动病的分别占40%和40.9%。美国在执行“阿波罗”登月计划时,对15名第一次飞行的航天员统计,患航天运动病的占40%。由此可见,大约有40%的航天员在首次太空飞行时会患航天运动病。有了一次太空飞行经历后,患航天运动病的比率会下降。如美国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中,有过1次以上飞行经历的18名航天员,只有5人患航天运动病,占27.8%。

但也有例外,如美国执行“水星”和“双子星座”计划的所有航天员,都没有患航天运动病,而在“天空实验室”计划中,有55%的航天员患航天运动病,可见航天运动病的复杂性。

太空病的病症

航天运动病虽不是严重病症,而且经几天适应和返回地球后,症状会自行消失。但是,航天运动病会降低航天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美国马凯特大学的研究表明,尽管宇航员们经常锻炼,但在执行长时间的太空飞行时,他们在身体上会遇到许多艰难的挑战,从地球引力引发的暂时性眼前昏黑,到肌肉和骨骼的萎缩、力气变小等。这样就会降低他们在太空中的工作效率以及回到地球后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在太空中呆上半年后,宇航员的工作能力降低的程度超过40%,这相当于暂时将一个回到地球的宇航员在工作能力上变成一个80岁的老人。其主要表现为骨密度下降,尿钙排出增加,导致骨质疏松、软组织钙化、肾结石等病理现象,甚至出现重力再适应障碍,在重返地球时有发生骨折的危险。

由于发病率高,从而会严重影响航天任务的完成。这就使它成为一个严重的航天医学问题。因此,各航天大国都很重视对航天运动病的研究。

患太空病的原因

太空适应综合征的成因很多,据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在失重环境中,前庭器官功能紊乱造成的。前庭器官是协调运动、维持人体平衡的内耳神经系统。在地面上,两岁以下前庭器官发育尚不健全的儿童和丧失前庭器官功能的聋哑人,一般不会晕车、晕船和晕机,这可能是佐证之一。可见,这里又是失重在弄人。

载人航天器绕地飞行一周大约90分钟,24小时内可有16个昼夜变化。宇航员长期习惯于地球上的昼夜周期,对这种短暂的昼夜变化很不习惯,会出现睡眠不好,易醒、易疲劳,工作效率降低等表现。针对这种情况,航天医学工作者将宇航员的作息制度按24小时为一个昼夜周期安排,并配合以人工光源,基本上与地球昼夜周期同步,这样就有效地克服了太空中快速的时差变化。

常见太空病症状

空间骨丢失

指在失重环境中,作用于人体腿骨、脊椎骨等承重骨的压力骤减,同时肌肉运动减少,对骨骼的刺激相应减弱,骨骼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导致骨质脱钙,并经肾脏排出体外,这样,航天员会出现骨质疏松、高血钙症、软组织钙化、肾结石等,严重时回到地面重力环境后也较难逆转。

足底蜕皮

在适应零重力环境之后,宇航员的身体会出现一些奇怪的变化。失重环境导致体液四处流动,主要流向躯干和头部,致使宇航员面部肿大和炎症,例如鼻塞。在太空长期逗留期间,宇航员总是处于蜷缩姿势,就像胎儿一样――“站直身体”需要有意识地用力。失重状态会导致宇航员的足底像一些爬行动物那样蜕皮,暴露出下面的粉红色皮肤。由于失重导致的腹肌松弛,很多宇航员出现放屁现象。

细菌

生活在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上的细菌和真菌达到234种,这还不包括宇航员身体上的细菌。虽然这些微生物绝大多数对宇航员有益,但其中也不乏“害虫”。太空中的有害细菌可导致结膜炎、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牙齿感染。研究发现,为宇航员准备的抗生素需要达到更高的浓度,并且效用也不及在地球上使用时达到的功效。在零重力环境下,最可怕的病菌可能当属鼠伤寒沙门氏菌。

骨质和肌肉损失

失重状态导致的最为人所熟知的影响可能就是骨骼和肌肉退化。在太空逗留一个月,宇航员平均的骨质流失量在1%到2%之间,促使美国宇航局将骨质流失列为长期太空飞行最严重的健康危害之一。与骨质流失相比,宇航员遭受的肌肉损失更为严重,逗留一周的平均肌肉损失量高达5%。由于骨骼中的钙进入血液,宇航员的肾结石患病风险提高,一旦患病将陷入极大痛苦之中。此外,缺钙的骨骼也变得非常脆弱,很容易发生骨折,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宇航员在着陆之后需要躺在担架上。

太空失明症

太空失明症是指宇航员的视力逐渐下降。在太空逗留的时间越多,太空失明症的症状越严重。在执行短期任务时,大约有30%的宇航员出现视力模糊,执行长期任务的宇航员比例增加一倍。科学家尚不确定导致太空失明症的具体原因,一些人认为可能与头部液压升高有关,压迫眼球的视神经。如果出现视神经乳头水肿,宇航员的视力可能永久性损伤。

太阳风暴和辐射

太阳风暴和辐射是长期太空飞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由于失去地球磁场的保护,宇航员受到的辐射远远超过正常水平。他们在低地球轨道受到的累积辐射曝露量超过核反应堆附近的工人,癌症风险因此提高。由于目前只有24名宇航员进入低地球轨道以外的太空区域,地球磁场外辐射暴露的长期影响仍是一个未知数。太阳耀斑和其他太阳爆发能够产生大量危险的X射线和重带电粒子,穿透宇航员的身体,破坏DNA并提高癌症患病风险。

有毒尘埃

细小的月球尘埃会刺激和磨损宇航员的眼睛及皮肤。如果进入肺部,后果更为严重。但对于月球尘埃的毒性,科学家知之甚少。它们可能像石棉纤维一样,提高吸入者的癌症风险。与月球尘埃相比,火星尘埃的危险性更高,里面的氧化铁会腐蚀塑料和橡胶等有机化合物,同时还会灼伤人的皮肤。火星上的风暴会卷起尘埃,让它们穿过最狭小的缝隙。未来执行月球和火星任务的宇航员需要采取严厉的预防错放,应对有毒尘埃入侵。

心理考验

生活和工作在太空是一次压力极大的经历,考验着宇航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太空中,他们与世隔绝,居住空间狭小,身边没有家人和朋友。过去,任务控制人员为宇航员制定的日程非常紧张,几乎导致宇航员造反。长时间的太空飞行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其中包括情绪低落或者波动、精神脆弱、焦虑和恐惧,例如担心出现阳痿和患上阑尾炎。

“神舟十号”飞船已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发射。本次飞行乘组由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现在,在太空中遨游15天的神州十号飞船将于6月26日返回地球。他们值得我们敬仰也值得我们去关爱。

以上相关资料来源自网络:百度搜索所得

具体资料:

腾讯网

人民网

凤凰网

中国日报网

女宇航员在返回地球后,被要求禁止生育,这是真的吗?

1、航天员在太空中可以做的事包括但不限于:

(1)航天员休息时站着睡、躺着睡,都一样。

(2)航天员离不开体育锻炼。

(3)航天员个人清洁卫生的处理。

2、航天员在太空中不能做的事包括但不限于:

(1)在太空中躺着睡觉;(天体引力相互作用)

(2)不能随意奔跑或者走动。

由于人在失重时飘浮,航天员行动起来会感到困难和不方便,动作都不像在地面上那样协调。坐立不稳摇摇晃晃,稍一抬头仰身就有可能来个大翻身,弯腰时又可能翻筋斗,所以一切动作都得小心从事。

(3)在太空中不能平躺着睡觉。

失重时,身体完全放松会自然形成一种弓状姿势。航天专家认为,在太空中睡眠,身体稍微弯曲成弓状,比完全伸直平躺着要舒服得多。

扩展资料:

由于在太空中的工作环境与地面有所不同,长期在太空中工作宇航员身体也有可能得一些疾病。

1、心理功能障碍:航天员在太空中,引起的不适感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使其产生心理变化。如忧虑、厌烦、抑郁、思念、记忆力衰退、对工作失去兴趣等。

2、心血管疾病:由于失重,人体的血液向头部、胸部充盈增强,头部动脉压升高,头面肿胀,鼻子呼吸也不畅通,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

3、太空运动病:类似晕车、晕船。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等。

4、肌肉萎缩:太空飞行时由于失重,肌肉不再对抗重力的作用,肌肉所做功大大减少,因而出现了肌肉的废用性变化,工作能力下降。

5、骨质疏松:由于失重,骨骼不必再承受人体的重量,加上运动量减少,减轻了对骨骼的刺激,结果使骨骼中的矿物质排出增加,而造成骨质疏松。

百度百科 - 航天员

百度百科 - 太空

百度百科 - 引力

目前,大多数宇航员都是国家从优秀空军战斗机飞行员里面,精心选拔出来的。如果想要成为一名女宇航员,因为受到生理和自身力量的限制,选拔的要求会比男宇航员更高。现在,我国已经有了两名成功进入太空的女宇航员:神九任务中的刘洋,和神十任务中的王亚平。

地球存在着大气和磁场,会帮助人类“过滤”和“排除”大量宇宙辐射,让人类得以在地球生存下去。但在太空里面,失去了地球磁场和大气的保护,宇航员们可能会遇到很多危险,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太空辐射。

太空辐射会给宇航员带来哪些影响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太空辐射是由什么组成的。太空辐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太阳高能粒子、宇宙线和南大西洋异常区的辐射带粒子。宇航员们若是遭受到这些辐射的“侵袭”,很可能会导致器官受损。

太空辐射的组成之一高能粒子,会从分子上影响人体细胞,一旦细胞功能被它们破坏,细胞就会发生癌变或者异常的变异。而且辐射还会影响到人体中的性腺,若是长时间遭受辐射的袭击,很可能会让女宇航员出现生殖功能障碍。

因此,很多人认为太空辐射对女宇航员的生育能力会有很大的影响。外界还传出了和“返航后的女宇航员被禁止生育”类似的各种谣言。

返回地球后女宇航员禁止生育?刘洋早已打破这种“谣言”

目前,世界上一共有65名去过太空的女宇航员,我国的刘洋排在56,王亚平则是57。选拔宇航员时,男女的标准相同,女宇航员也没有得到过特殊的优待,但她们需要克服的困难却比男宇航员更多。

当年,刘洋34岁,经过一番努力之后,她终于成为了中国第一名女宇航员。此后,她进入太空生活和工作13天后返航,不仅打破了中国从来没有女宇航员进入太空的记录,也和刘旺、景海鹏两名男宇航员一起,成功完成了“神九”和“天宫一号”的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在刘洋被选拔为第一位女宇航员之前,外界就有很多类似“太空辐射会影响女宇航员生育能力”的谣言。事实上,这些谣言根本没有科学依据。不提国外的那些女宇航员,单从刘洋来看,她的行动就已经能够打破谣言了。

2012年刘洋成功返航,2015年她受邀参加了国防部组织的颁奖活动,当时她就透露了自己成为母亲的好消息:

作为军人,我明白国防的强大,可以帮助我们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稳定。从女儿、妻子和母亲的身份上,我也更加懂得了先有国才有家的道理。

活动结束之后,刘洋也亲口承认了自己成为母亲的事实,“返航后的女宇航员禁止生育”的这种类似的谣言,凭借刘洋的这一行动已经可以打破了。

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发表过禁止女宇航员返航后生育的规定,中国没有这样做,国外也没有:

1963年,世界上第一位女宇航员出现了,她就是俄罗斯24岁的瓦莲京娜。她和同事一起乘坐着“东方六号”,进入太空完成任务后返航。5个月后她结了婚,1年后她就生下一个健康又活泼的女儿。

事实证明,女宇航员进入太空,并不会影响到她们的生育能力,返航后也不会被国家禁止生育。

其实,《宇航员》杂志的专家针对“太空辐射会不会影响女宇航员的生育能力”这个问题,做出过相应的说明。

专家表示,宇航员们受到太空辐射侵袭时,身体确实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宇航员出舱时,辐射量会远远超过他们的承受能力。但是宇航员们进入太空后会待在国际空间站,这时的宇航员们其实还在被地球磁场的保护着,因此,他们承受的辐射量并不高。

只有在太空突然爆发“太阳风暴”时,宇航员们承受的辐射量才会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国际空间站有很多保护宇航员的设备,也会用计量仪时刻监测着辐射量,一旦太空发生灾难性事件,就会禁止宇航员们出舱。

因为完成载人航天任务时,保护好宇航员的安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因此,航天器本身也是具有抗辐射功能的,而且里面还配备了各种防辐射的设施,另外,宇航员们所穿的服装也具有抗辐射作用。

为什么外界会出现类似“返航后的女宇航员禁止生育”的谣言呢?

这可能和我国选拔女宇航员的模式有关,为了避免女宇航员的生育受到影响,比如返航后变成高龄产妇,选拔时针对女宇航员会有三个选项:

1、已婚已育

2、未婚未育

3、已婚未育

最好的选择当然是已婚已育,但也不是必须达到的条件,比如刘洋和王亚平两人,成为女宇航员的时候,就是已婚未育的身份。

若是女性是已婚已育的身份,也会考虑到她的身体问题,如果生产时是剖腹产的,肚子上面还留有疤痕。那么进入太空后,疤痕很可能会有出血的现象,会给女宇航员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

此外,选拔的时候也会考虑到女性的心理素质和身体条件,相比未婚未育的年轻女性,已婚未育的身份其实会更有优势。但是很多人只看到了表面的已婚已育,就开始凭空捏造各种谣言。

谣言不可信,为了能够促进航天事业的发展,每个宇航员都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他们值得我们敬佩!

本文来自作者[所美含]投稿,不代表史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eischool.com/sch/601.html

(10)
所美含的头像所美含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所美含的头像
    所美含 2025年09月22日

    我是史超号的签约作者“所美含”

  • 所美含
    所美含 2025年09月22日

    本文概览:宇航员是我们人类当中不论是身体还是知识智慧层面都是非常优秀的,他们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沉着冷静的心理,那么宇航员如果从太空中跳下来会有什么后果吗?后果是什么?宇航员从太空...

  • 所美含
    用户092210 2025年09月22日

    文章不错《宇航员如果从太空中跳下来会有什么后果吗?》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史超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